暑热正浓,三伏已至。这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鼎盛的时节。在古人“冬养三九,夏养三伏”的智慧中,利用好这段时间调理体质,能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 解密“冬病夏治”:中医的时令养生哲学 中医认为,一些在冬季容易反复发作或加重的身体不适(如常见的怕冷、关节酸沉、呼吸不畅、易感疲劳等),多与体质虚寒、阳气不足或体内留有寒湿之气有关。 天人相应,顺应天时:三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开张,气血循环旺盛。此时,自然界阳气充沛,是人体借助外力(如温煦的方法)驱散体内积存寒邪、湿气的有利时机。 平衡阴阳 扶正祛邪:通过夏季的调理,旨在辅助身体提升对寒邪的抵御能力,以期在秋冬季节减少不适的发生频率或减轻感受。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和“扶助正气”的核心理念 ✅ 认识传统智慧:三伏时节的特色养生 中医在漫长实践中,发展出许多在三伏时节应用的特色养生方法,这些方法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方式(以下介绍仅为科普,具体操作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融合之艺:认识“火龙罐” 文化溯源:“火龙罐”是融合了揉痧、推拿、艾灸、点穴、熨烫等多种手法于一体的综合调理方式。其作用方式在于利用罐体的温热和手法应用,作用于体表。 医道释理:在中医理论中,这类方法常用于祛风湿、化淤血、调阴阳、补气血,帮助放松肌肉、改善畏寒惧冷、促进局部舒适,体现了“温通调补”的思路。操作过程通常给人以温热放松的感受。 艾姜相济:感受“督脉温煦” 文化溯源:将生姜(性温散)和艾草(性温通)的特性相结合,是传统中医外治法中一种经典的温煦方式。将生姜沫铺置于人体相应部位上,再用艾绒点燃灸之。 医道释理: 其作用原理主要在于利用生姜解表之性,内外通透,驱散寒湿,加成艾草行经脉,入脏腑,温通血脉,有助于促进局部循环、缓解肌肉僵硬带来的不适感、化解寒凝血瘀、痛经等。 热力温和:了解“雷火灸” 文化溯源:使用特制的、含有多种草本灸条,的灸条进行熏灸的方法。燃烧时产生温和稳定的热力与红外辐射。 医道释理:利用植物柱燃烧产生的红外线及热能作用于人体部位、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防病保健,治病强身,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症性病。 重要提示 以上传统方法均需由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的专业人员操作。 操作前,务必告知操作者自身健康状况(如皮肤状况、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期如孕期或经期、是否有严重基础疾病、是否饮酒等),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适宜体验。 体验后注意 建议饮适量淡盐水;6小时内避免洗头、洗澡、吹风、喝酒及进食凉菜、海鲜、水果、辛辣等一切寒凉和刺激的食物,让身体自然舒缓。 2025年三伏日历 贴敷时间 伏前7月10日—19日 初伏:7月20日—29日 中伏:7月30日—8月8日 末伏:8月9日—18日 伏后:8月19日—28日 贴敷地点 更多中医养生文化、健康生活方式咨询: 梧州市中医医院门诊三楼中医护理门诊/中医体重管理门诊。 三伏养生,贵在顺应自然,调养身心。理解“冬病夏治”的理念,学习传统养生智慧,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才是安然度夏、积蓄能量的根本。愿大家都能在这个夏天,收获身心的平和与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