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
(1)有外伤史。
(2)好发于老年人,亦可发生于成年人及儿童。
(3)局部肿胀,上臂内侧可见瘀斑,疼痛,压痛,功能障碍,可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4)X线摄片检查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一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腋前皱褶处有瘀斑。
(2)需拍正侧位X线片。有时正位片显示骨折并无移位,但在侧位片上却可看到有明显的成角畸形。如因疼痛而不能上举患肢者,可采用经胸投射法拍片。
(3)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I型:无移位或移位小于1cm或成角小于45°;ⅡI型:解剖颈骨折(2部分骨折);II型:外科颈骨折(2部分骨折);IV型:大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V型:小结节骨折(2、3、4部分骨折);VI型:骨折脱位型(2、3、4部分骨折及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二)症候诊断
1.1血瘀气滞证:伤后1周一2周。血离经脉,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1.2瘀血凝滞证:伤后2周一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复。
1.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骨折分型
2.1外展型骨折:比较多见。跌倒时患者上肢外展,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由下向上传导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内收,肱骨干外展,断端外侧嵌插而内侧分离。多向内成角。
2.2内收型骨折:临床较少见,移位与成角与外展型相反,即跌倒时,上臂在内收位,手掌撑地,外力沿上肢纵轴自下而上传到至外科颈发生骨折。肱骨头外展,肱骨干内收,断端外侧分离而内侧嵌入,向外侧突起成角。
2.3粉碎型骨折:临床较少见,以老年患者多见严重,患者跌倒,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导致肱骨近端断裂成几块。
二、治疗方法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
1.外展型骨折
三人复位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矫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双手握骨折部,两拇指按于骨折近端的外侧,其余各指抱骨折远端的内侧向外捺正,助手同时在牵引下内收其上臂即可复位。
2.内收型骨折
外展过顶法:患者坐位或卧位,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向上提拉,屈肘90°,前臂中立位,另一助手握其肘部,沿肱骨纵轴方向牵拉,矫正重叠移位。然后术者两拇指压住骨折部向内推,其余各指使骨折远端外展,助手在牵引下将上臂外展,使之复位。如有向前成角畸形,应作进一步矫正,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部的前侧向后按压,其余各指环抱于骨折远端后侧略向前移,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向上抬举上臂,以矫正向前成角畸形。如向前成角畸形过大,助手还可继续将上臂上举过头顶,此时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用两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其余各指由前侧按住成角突出处,如有骨擦感,断端相互抵触,则表示成角畸形矫正。
3.骨折合并关节脱位
一法:先整复骨折,再整复脱位。患者平卧,患肢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侧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带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握持患肢腕部进行顺势拔伸牵引,并根据正位X线照片肱骨头旋转的程度,将患肢外展至90°一150°,拔伸牵引10分钟一20分钟,以解除骨折远端对 肱骨头的挤夹,张开破裂的关节囊,为肱骨头进入关节盂打开通路。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前下缘向上、向后、向外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内而复位。如骨折端仍有侧方移位或成角移位,助手用手按住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术者用捺正手法矫正之。
二法: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患者平卧,患肢轻度外展位,用一宽布带绕过患者腋窝,将布带两端系在健侧的床脚上,在两布带间用一木块支撑,助手用两手握持患肢腕部,不要用力拔伸,术者用两手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向外上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肩部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如在腋下己摸不到脱位的肱骨头,则脱位已整复成功。然后,术者用双手固定整复好的肩关节,助手外展拔伸牵引,术者再按内收型骨折复位法整复骨折。
(二)外固定
1.三角巾悬吊:适用于无移位骨折或不全骨折。
2.超肩关节夹板固定:适用于复位后相对稳定骨折。固定时用夹板四块,长夹板三块,下达肘部,上端超过肩部,长夹板可在上端钻小孔系以布带结,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以上,夹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状,做成蘑菇头状大小垫夹板。固定时,在助手维持牵引下,术者捏住骨折部保持复位后位置,并将棉垫3-4今放于骨折部的周围,三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短夹板放在内侧。若内收型骨折,内侧夹板大头垫应放在肱骨内上髁;若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有向前成角畸形者,在前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位置一平垫;内收型骨折者,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处置一平垫;外展型骨折者,则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肱骨大结节处放一平垫。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者的夹板和固定垫安放位置,与内收型骨折相同。先用三条横带在骨折部下方将夹板捆紧,然后用长布条穿过三块超关节夹板顶端的布带环,作环状结扎,再用长布带绕至对侧腋下,用棉垫垫好后打结,以免压迫腋下皮肤。
夹板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和手指活动情况,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睡眠时要仰卧,在肘后部垫一枕头,维持患肩于外展位,外展型骨折应维持患肩于内收位,以免骨折发生再移位。
夹板固定时间约4周-5周,当骨折临床愈合后拆除。
3.牵引:对移位明显的不稳定骨折,除夹板固定外,尚可配合上肢骨牵引悬吊牵引3周,肩关节置于前屈位,其外展或内收角度视移位情况而定,牵引重量约2kg一4kg。
4.外展支架固定:适用于复位后骨折处稳定的内收型骨折。也可以先用夹板固定,然后放置在外展支架上。
指导患者体位保持,病人卧姿时以三角垫置于患肢肘关节下,将患肩与上身保持同一平面,减小骨折再移位几率。
(三)辨证选择使用中药汤剂、本院自制剂、中成药、中药针剂、外用中药等
1、中医药治疗依据“损伤之症,专从血论”为辨证基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分早中后三期治疗:
(1)骨折早期
治法: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①内服推荐方药:
A.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生地;
B.本院自制剂:治伤合剂、通脉丹等;
C.中成药:活血止痛胶囊、伤科接骨片等;
②外用:采用本院自制剂三黄膏、碎补膏等外敷;中药烫疗(宽筋散、田七跌打酒)。
③静脉给药:疏血通注射液、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等化瘀消肿。
(2)骨折中期
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①内服推荐方药:
A.活血化瘀的同时加补益气血的药物,如当归,熟地,黄芪,何首乌,鹿角胶等,或加强壮筋骨药物,如续断,补骨脂,骨碎补,锻狗骨,段自然铜等;
B.本院自制剂:正骨紫金丹、健筋胶囊等;
C.中成药:接骨七厘片等。
②外用:采用本院自制剂通城虎膏敷贴治疗,或自制剂宽筋散配伍田七跌打酒烫熨治疗,可辅以局部红外线治疗。
③静脉给药:骨瓜提取物注射液、鹿瓜多肽注射液等。
(3)骨折晚期
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①内服推荐方药:
A.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茯苓,泽泻,萸肉,丹皮,山药,杜仲,续断;
B.本院自制剂:健筋胶囊等;
C.中成药:仙灵骨葆胶囊等。
②外用:
A.采用本院自制剂三黄膏敷贴治疗,或自制剂宽筋散50g*两包,田七药酒50ml,适量开水混合后浸洗患肢,可辅以局部红外线治疗。
B.使用紫草、红花、赤芍、当归浸泡的中药药液涂擦患部,以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的目的,并结合护士进行掌指关节松动锻炼,促进功能康复。
C、待外固定夹板已去除后,为预防关节强直拘挛,酸痛麻木,可采用本院自制剂宽筋散水煎2000ml,40℃水温熏洗伤处,每日2次,1周为1疗程。
③静脉给药:参麦注射液等。
2、西药治疗骨折早期以消炎镇痛为主,中后期以促骨质生长、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及治疗原有基础疾病为主。
(四)康复治疗
1、骨折早期:行伤肢肌肉等长收缩及骨折远处关节活动等功能锻炼;
2、骨折中期:行骨折近处关节屈伸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3、骨折后期: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练习为主。
(五)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骨折移位较大不能复位,或复位失败的病例。
2、手方法:主要方法包括:经皮克氏针固定,钢板内固定、髓内钉固定、微创技术锁定钢板固定以及肱骨头置换手术。
3、围手术期中医治疗: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围手术期 现代骨科离不开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特别对于一些需要手术的骨伤病人,辅以中医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以及有助于术后的康复。手术前,常规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可以利于肢体的消肿,有助于手术的操作。同时加以清热解毒 的药物以祛瘀热,有利于预防手术感染。《素问》所云"气伤痛形伤肿",手术操作,毕竟是一个创伤性的技术,毕竟对机体造成气血的损伤。气伤则血滞,血滞又反过来影响气机的运行。因此,手术后病人局部肿胀疼痛是避免不了的。所以,术后早期,应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是十分有必要。同时还应该辅以一些清热解毒的药品,以预防感染。方可取桃红四物汤+金银花、蒲公英等。术后5-7天,手术创伤趋于稳定,但损伤的气血仍未恢复,特别对于手术失血较多的患者,且瘀未尽,因此可以予以祛瘀的同时适当补益气血是十分有利的,方可取复元活血汤加减。术后10-14天,手术份口愈合,可予舒筋活络等处理,特别本院的宽筋散热敷对肢体的局部舒筋活络相当有效。
(六)并发症及防治
1、压迫性溃疡:多因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使用捆绑带过紧、或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一般经过及时更换敷料,调整夹板位置及松紧度,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2、肩关节僵硬:多因功能锻炼缺乏所致,早期可使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草药物加以预防,中晚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腕活动可逐渐恢复。
3、创伤性关节炎: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容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复位时力求关节面的平整,并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模造关节面,解除外固定后加强进行功能锻炼。
(六)护理
1、早期护理
(1)心理护理: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3)外固定后护理: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4)手术护理:手术治疗患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
2、中期护理
(1)吃饭、穿衣、下床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或医务人员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三角巾悬挂伤肢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绑带松紧度上下移动1cm内为宜;
(3)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4)指导进行适当功能锻炼;
3、晚期护理
(1)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2)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3)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难点分析
1、肱骨近端骨折常合并有肋骨骨折、或肩胛骨骨折,治疗有时需与胸外科合作治疗,甚至联合手术。
改进措施:对于合并有肋骨骨折、或肩胛骨骨折的患者积极治疗合并症状,明确诊断后积极与相关科室会诊沟通,必要时联合手术。
2、肱骨近端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后患侧上臂肿胀严重,影响早期功能锻炼。
改进措施:在复位后即向患者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嘱其尽早屈伸肘关节锻炼,可在肢体肿胀之前给予冰敷等干预。肿胀后发挥中医药内服外治的优势,及早消肿,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肩关节外展、外旋受限在15°以内。
好转: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肩关节外展受限在30°以内,外旋受限在10°以内。
未愈: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治疗前后X线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肩关节进行疼痛、畸形、肩关节各方向活动、患肢力量、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