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结果,梧州市中医医院申报的“梧州岭南正骨疗法”、“梧州岭南脾胃疗法”双双入选广西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自此,梧州市中医医院持有的自治区级以上“非遗”项目已增加至3项。
![]() “梧州岭南正骨疗法”是一套集正骨手法、内外用药、骨伤固定和骨伤康复为一体的传统中医骨伤疗法,其渊源可追溯至明清之际在岭南地区盛行的南少林骨伤流派。清末民初,源自广州、佛山等地区的岭南骨伤医术与梧州本地医学文化融合,1960年,因梧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成立,使“梧州岭南正骨疗法”的各家医术获得相互切磋的平台,在黄海平、陈铁、缪和兴等老一辈本地正骨名家传帮带影响下,不断创新、丰富有自身特色的骨伤治法、用药、调理及理论体系,发展出四大基础正骨手法及28种骨伤中药自制剂,逐渐形成一方特色的正骨疗法。该疗法此前已于2022年入选第六批梧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梧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卢正演示梧州岭南正骨疗法手法要领
“梧州岭南脾胃疗法”基于传统中医脾胃学说的精髓,以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枢纽作为基本治则,融入“治未病”理念,针对岭南典型地理气候环境下形成的,本地人积滞不化、湿热上火至脾胃失调的群体病理特点论治疾病。疗法传承历史上,名家代表有梧州市中医医院首任院长区全生、内科主任韦公朴、广西名老中医谢逢生等。![]()
根据“药食同源”的治则,梧州岭南脾胃疗法传承人调配出越来越丰富的药膳品种
根据考证资料,“梧州岭南正骨疗法”、“梧州岭南脾胃疗法”在梧州本地均已发展至第六代传承人,传承历史超过百年,充分反映了党的领导下,梧州本地中医药技艺从传统私家传承财产向公共医学遗产的历史转变过程。此外,加上2018年已经申报入选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梧州蛇伤疗法”,梧州市中医医院目前已经持有3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并将继续向上申报国家级“非遗”。 |